□孫思揚
日前,數名蘇州地鐵人在引力播新聞客戶端上,講述了蘇州地鐵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和顯著變化。蘇州軌道交通已陪伴市民走過十個春秋,十年來,“軌道上的蘇州”建設不斷提速,乘車舒適度、地鐵服務日益精細化,軌道交通成為蘇州公共交通的“主力軍”,在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集聚新動能、跑出加速度。
深耕民生服務,甘做市民“店小二”。“我理解的服務是包括方方面面的,聽覺、嗅覺、視覺、體感等等,是一個立體的感覺。”蘇州軌道集團服務工程師馬婷婷這樣說道。一直以來,蘇州地鐵聆聽百姓聲音,做實事、亮實招、下實功,全方位、多角度升級服務質量。增設服務直通電話,讓乘客與工作人員“零距離”連接;列車內設置電子動態地圖,讓運行信息“直達”乘客視野;實現“多點發車”,嘗試通宵運營,對發車間隔做“減法”,對運營時長做“加法”,最大限度便利市民出行。乘客每提升一分滿意度,都彰顯出蘇州地鐵服務的日益健全與細化沉淀。
鉆研智慧科技,當好出行“護航員”。輝煌的幕后是技術的突破。蘇州地鐵不斷依托先進的數字科技,用創新智慧賦能城軌建設,打造高品質出行服務。開發自動無人駕駛技術,減少司機每日上千次的“手指口呼”任務;配備智慧運維系統,及時發現“病癥”,預防“帶病”運營。十年來,蘇州軌道交通運營里程11569.83萬列公里,保持較大及以上質量安全“零”事故的紀錄。只有運營人員“沉下心”,全體市民才能“放寬心”。蘇州地鐵運營人員以工匠精神為指引樹立責任心,在創新的道路上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,借助蓬勃發展的數字科技護航蘇州軌道交通劈波斬浪、行穩致遠。
打造江南品牌,成為文化“傳承者”。作為每天人流量最龐大的公共交通之一,蘇州地鐵發揮自身資源優勢,以地域文化為特色打造“文化地鐵”“藝術地鐵”,講好蘇州故事,構建“最美窗口”。定期開展讀書日、“遇見”文化節等系列文化活動,豐富“江南雅韻”品牌;在5號線推出1列文化專題專列、3個文化特色車站,展現“水韻姑蘇”內涵;在公眾號推出“乘著地鐵去讀詩”專欄,品讀江南詩歌經典。地鐵有“速度”,更有“溫度”。蘇州用心建設地鐵文化空間,讓每一位乘客感受到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,正是新時代文化傳承的應有之義。
歲月更迭,不變的是傳承。十年間,一批批蘇州地鐵人勠力同心,傳承著兢兢業業的服務精神、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與大氣溫婉的文化精神,守護蘇州民生,提升蘇州能級,譜寫“強富美高”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。